帶著一絲對歲月的倔強,依舊在每年的高考季,寫一篇不倫不類的高考作文。
今年的高考作文是家國情懷,似乎出現在TTEB,要與產業關聯難度不低。當然從中國經濟飛速發展,中國化纖紡織行業規模一騎絕塵也不妨是個切入點。再加入可持續、低碳、科技,強調新質生產力,那更是掐住時代熱點,高低拿一些政治覺悟分。
但頌歌非筆者所長。此文更希望從演化和心理的角度去考慮化纖從業者的家國情懷。
小時候也很喜歡各種愛國詩句,比如“茍利國家生死以”“小來思報國,不是愛封侯”“我以我血祭軒轅”,仿佛每一句話都能將自己投射到一個更宏大的命題中,莫名讓生命熱血沸騰。于是有人說:愛國是一個人的出廠設置。
但這句話是待商榷的,人類最早出現國家也要追溯到6000年前,而人類的歷史已經長達300萬年。難道在之前的2994000年,人類喪失了出場設置?這顯然是荒謬的。而我們的偉大導師也預言了國家最終會消亡。
當然自從國家出現后,人類就是進入了新的文明,通過國家這種制度,人群可以更安全、更高效的生產生活,組織更大規模的協作與更專業低成本的御敵,國家延續到現在,帶給人類的幫助是有目共睹的。可以武斷的說,沒有國家就沒有現在的人類文明。但我們也看到一些國家會去消滅另外一些國家,甚至一些國家某種意義會被自己顛覆。
那么,我們要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——我們愛的到底是什么“國”。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國家,但當問到國家是什么,很多人卻無從回答。在英文中,類似國家的詞匯有三個:Country、Nation、State,這三個詞都可以翻譯成中文國家,但其內涵卻又很大的不同。Country更傾向于領土性的描述,nation則更多指代民族,State則更多像政府,放在我們的語境里有時候更像是王朝,當然王朝有其他英語詞匯表達。我們應該愛哪個呢?我們當然希望我們愛的東西是美好的、恒久的。我們的土地給我們生存空間,滋養我們,我們當然愛我們的country。我們的民族生育我們,伴我們成長,我們也愛我們的Nation。至于State,是國家的經營者,尤其當這個State能夠帶給更多人更好的生活和成長,我們也應該愛她。但當他不能很好的做到這一點時,我們當然首先應該去幫助她,讓他回歸正軌。但歷史證明全世界的State還是會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更迭。而筆者想補充的一個國家概念是——我即國家,國家是人類構建起來的一種思想上的存在,他并不是物質性客觀存在。我們知道所有理念上的東西,都一定要通過客觀物質來體現,那么國家通過什么體現,那就每一個具體的人。我們當然不會認為土地就是國家,畢竟這些土地在侏羅紀時代就存在,但我們并不會稱其為國家。只有我們一個個具體的人共同行動在這片土地上,國家才會顯現。所以如果我們就是國家,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也是國家,那我們就沒法不愛自己,不愛自己的親朋好友。
第二個問題——什么是愛,這同樣是一個當你提出來的時候,就突然不知道答案的問題。如前文提到,筆者小時候特別喜歡愛國詩句,總有種莫名想為國捐軀的沖動。有時候也會對一些假想敵恨的咬牙切齒。這當然是一個人可能難免經歷的心理歷程,但當進入不惑之年再來看這些想法,不禁莞爾。愛有時候沒那么復雜,就是力所能及的做一些事情,能讓包括自己在內的,所遇到的每一個人、每一處環境都變的更好,且這種意愿能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。這就是筆者理解的狹義的愛。
最后一個問題——為什么要愛?這個問題其實在什么是國家段,已經有所回答,因為我就是國家,每個人都應該愛自己,畢竟正常人的價值觀是不斷追求美好。在第一段中我們講了國家是什么,這段我們要問的是“我是誰”,這是忒修斯之船的問題。這個問題是這篇文章不足以解釋的,筆者直接給出結論,我就是一種“something bigger than me”的存在。我們當然要滿足本我的欲望,但當我們要實現自我、超我時,我們需要把自己放在一個更大的環境里。這個環境當然可以是國家,但有時候也是產業、公司。比如我們說起產業的一個人,我們顯然第一時間意識到的不是他的體重、身高、飲食偏好。而是他在產業中的位置、擁有的資源、商業風格等等。愛這個更大的我,能讓我門擁有更好的位置、更多的資源,以及能被更多人接受的風格。即便個體時運不濟,這個更大的我也能把你拉出困境,讓你永遠可以選擇更好的方向。
所以,回歸到主題,愛自己的家國。就像愛自己、愛產業、愛企業。這樣或許能更好釋放自己的天賦,過幸福的一生。
